13383816574

伽林热点

国家医保局: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
2024-04-24
138
  为更好推进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国家医保局15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明确各级医保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符合条件的定点零售药店自愿申请开通门诊统筹服务。  通知明确,申请开通门诊统筹服务的定点零售药店应当符合相关要求,能够开展门诊统筹联网直接结算。统筹地区医保部门要优化申请条件、完善服务流程,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定点零售药店开通门诊统筹服务。  通知完善了定点零售药店门诊统筹支付政策,明确参保人员凭定点医药机构处方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医保目录内药品发生的费用可由统筹基金按规定支付。定点零售药店门诊统筹的起付标准、支付比例和高支付限额等,可执行与本统筹地区定点基层医疗机构相同的医保待遇政策。  在加强处方流转管理方面,通知明确要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加快医保电子处方中心落地应用,实现定点医疗机构电子处方顺畅流转到定点零售药店。定点医药机构可为符合条件的患者开具长期处方,长可开具12周。  此外,通知明确要加强基金监管,通过日常监管、智能审核和监控等多种方式,严厉打击定点零售药店欺诈骗保等违法违规行为。
6部门发文: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要实现信息管理一体化
2024-04-24
144
  2023年2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印发《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工作方案》要求,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对照《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评判标准》(见附件1)和本试点方案要求,确定2-3个设区的市(直辖市的区)作为试点城市,完成其网格化布局规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商相关部门印发试点城市名单。  《工作方案》计划,到2023年上半年,试点城市完成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于2023年底基本形成系统集成的配套政策;到2025年,试点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  《工作方案》确立四项任务。其中第二项为“以一体化管理为基础,形成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新模式”,包括建立健全管理架构、医疗管理一体化、运营管理一体化及信息管理一体化。  在信息管理一体化方面,《工作方案》表示,根据城市网格化布局情况,鼓励市级统筹信息系统建设和整合。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内设置信息技术和管理部门,负责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信息化整体架构设计、信息化建设、网络安全等工作,推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管理、医疗、患者信息安全有效地互联互通,探索建立智慧医联体。  以下为《工作方案》原文。  关于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医政函〔2023〕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中医药局、疾控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等文件要求,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任务安排,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决定联合在全国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现将《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局  国家疾控局2023年1月29日(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为巩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加快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网格化布局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需要,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与试点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安排,在每个省份选择2-3个设区的市(直辖市的区),统筹区域内医疗资源,科学合理网格化布局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推动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23年上半年,试点城市完成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    试点城市进一步健全支持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发展的配套政策,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功能定位,形成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和系统连续的诊疗格局,不断巩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到2023年底,基本形成系统集成的配套政策,推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发展的体制机制取得新突破。    到2025年,试点城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管理体制更加科学,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服务模式更加优化,医疗资源供需更加匹配,就医格局更加合理,居民就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试点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  二、任务  (一)以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为载体,构建城市网格化医疗服务新体系。1.科学规划网格。以试点城市为单位,根据地缘关系、人口分布、疾病谱、医疗资源现状等因素,规划覆盖辖区内所有常住人口的网格,每个城市规划网格数量原则上不少于2个,每个网格布局建设1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2.有序整合资源。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在内部由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构成,在外部由若干协作单位共同提供医疗服务。牵头医院原则上是地市级、区级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含中医类医院,下同);成员单位根据疾病预防、诊疗、康复护理等各阶段需要,由网格内相关医疗卫生机构构成,原则上至少包括二级综合性医院或能够提供接续性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网格内其他的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可自愿加入。鼓励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作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成员单位,扩大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服务供给。妇幼保健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以及提供康复、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跨网格提供服务。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外部,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疑难危重症诊疗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指导作用;省级及以上医院可以根据地理位置、业务需要,作为一个或多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协作单位;鼓励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以牵头医院或协作单位的形式参与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3.落实功能定位。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负责为网格内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内部,牵头医院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负责接收上转患者,并将符合下转标准的患者有序转诊到成员单位。成员单位结合自身情况,提供常见病和慢性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牵头医院下转患者的接续性医疗服务,其中专科特色较强的二级及以上医院,也应当提供相关专科的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服务。在外部,协作单位与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立业务协作机制,并通过组建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试点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性、协同性。  (二)以一体化管理为基础,形成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新模式。1.建立健全管理架构。地市级和区级卫生健康、中医药、疾控、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和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成立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规划建设、投入保障、人事薪酬、绩效考核等重大事项,并赋予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运营管理、人员招聘、职称评聘、绩效分配等自主权。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应当制定章程,明确内部议事决策机制和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党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领导,建立内部管理架构。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设立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法人。2.医疗管理一体化。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内统筹设置医务、院感、护理、门急诊、药事、病案、住院服务、患者转诊、公共卫生等管理部门,负责对牵头医院和各成员单位医疗服务、医疗质量安全、医院感染控制、病案质量、药品目录、处方流转、双向转诊、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的一体化管理。3.运营管理一体化。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内统筹设置人力资源、财务、总务后勤、基建、设备采购、医保、审计等管理部门,负责对牵头医院和各成员单位人财物的一体化管理,提升运营管理效率。4.信息管理一体化。根据城市网格化布局情况,鼓励市级统筹信息系统建设和整合。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内设置信息技术和管理部门,负责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信息化整体架构设计、信息化建设、网络安全等工作,推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管理、医疗、患者信息安全有效地互联互通。探索建立智慧医联体。  (三)以资源下沉共享为核心,构建分级诊疗服务新格局。1.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整合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医疗资源,建立医疗资源下沉机制,原则上牵头医院要将至少1/3的门诊号源和1/4的住院床位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沉,经基层转诊的签约居民可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2.实现医疗资源共享。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统筹建设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中心,实现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建立覆盖医联体各单位的远程医疗协作网,提高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3.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二、三级医院医师下沉,与基层全科医生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平台开展签约服务。加强全科和专科医生的协作,为签约居民提供“一站式”全专结合服务。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丰富签约服务内涵,提供基本医疗、预约转诊、康复护理、公共卫生、健康促进等服务。4.加强医防协同。强化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与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协作,推进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在人员、信息、资源、服务等方面的协同,建立防治结合的服务模式,落实公共卫生职责。提高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参与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5.深化中西医结合。支持中医医院加入或牵头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发展中医药特色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服务,鼓励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促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提供中西医结合服务。6.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内统一的药品采购目录和供应保障机制,鼓励牵头医院充分发挥在基本药物、国家医保谈判药品优先配备使用方面的作用,优化和规范用药结构。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上级医疗机构药师对下级医疗机构用药指导和帮扶作用,推动提高基层药学服务水平,逐步实现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内药品供应和药学服务同质化。  (四)以完善配套支持政策为重 点,建立激励约束新机制。1.完善政府投入方式。试点城市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完善投入方式,适应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发展需要。鼓励试点地区探索创新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财政补助方式,引导其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水平。2.完善人事薪酬制度。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内的人员实施统一招聘、统一考核、统筹使用,充分落实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在内设机构、岗位设置、职称评聘、干部选拔任用、内部绩效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符合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发展要求的薪酬制度,合理确定内部薪酬水平,优化薪酬结构,创新分配机制,自主设立体现分级诊疗要求、劳动特点和技术水平的薪酬项目。3.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公益性导向的外部考核评价机制,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组织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绩效考核,考核网格化布局、就医秩序、服务效能、运营管理、保障机制、满意度评价等,促进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内部绩效考核办法,推动牵头医院和各成员单位落实功能定位,加强城市医疗集团的紧密管理,增强医疗服务连续性。  三、工作安排  (一)启动阶段(2023年2月)。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对照《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评判标准》(见附件1)和本试点方案要求,确定2-3个设区的市(直辖市的区)作为试点城市,完成其网格化布局规划,于2023年2月20日前将《试点城市推荐表》(见附件2)报送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商相关部门印发试点城市名单。  (二)实施阶段(2023年3月至2025年1月)。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本地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对辖区内试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指导,及时解决试点工作困难,并于每年12月底前向国家卫生健康委报送年度工作进展和典型经验,其中2023年工作进展应包含试点启动后制定推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各项配套政策情况。  (三)跟踪评估。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辖区内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国家卫生健康委对试点工作开展基线调查、年度考核和总结评估,考核评估结果以适当形式公布。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要为出发点,将其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试点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强化落实责任,完善配套政策,确保取得工作实效。  (二)形成政策合力。省级和试点城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会同中医药、疾病预防控制主管部门加强对辖区内医疗资源的统筹,科学规划网格,有力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指导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完善内部管理架构,创新体制机制,落实功能定位,着力构建分级诊疗格局,推动医防协同;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配套政策,配合有关部门推动落实党中 央、国务院关于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价格方面的决策部署和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按规定落实投入责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不断完善人事薪酬制度,调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积极性。  (三)强化宣传引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的宣传,充分运用多种方式加强政策解读,深入发掘和宣传典型经验。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政策的培训指导,定期通报试点工作进展,总结推广试点经验。
后疫情时代中推进分级诊疗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2024-04-24
140
  分级诊疗模式的建立以及发展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借鉴苏联的医疗保障制度经验,依托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了严格的三级分级诊疗体系。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人民群众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大医院向所有患者开放不再受医保限 制,目前,除公费医疗的少部分人群仍有定点医院和固定的转诊渠道外,原有的分级诊疗制度趋向瓦解,患者可随意跨区域选择医疗机构,但这也造成了现行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尚未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不同级别、类别的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不清晰,出现患者向大医院集中、跨区域就诊的现象,曾经造成了分级诊疗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  世界上其它国家分级诊疗模式的特点。国际上分级诊疗制度大致分为以下四种:行政化层级制的苏联分级诊疗制度模式,强制型守门人的英国分级诊疗制度模式,由同一级别政府财政支付医疗费用的模式和自愿型守门人分级诊疗模式。有些国家的医疗分级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他们特点是社区医生首诊制,社区医生解决不了的疾病,则由社区医生开具证明,再到医院专科进行治疗。  分级诊疗模式的再次强调提出。党的十七大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的要求,为医疗卫生体系和基层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这是新时期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着力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旨在扭转当前不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格局,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围绕城乡协同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依托广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合理配置资源、有效盘活存量、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架构,推动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所做出承诺的实现。分级诊疗制度是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服务模式和就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长远性和系统性的制度。分级诊疗模式的重要作用,基层医生的价值得以体现是实现分级诊疗模式的关键,要恢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断和治疗能力。  2003年SARS以来,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一些前沿性的技术与国际上大差距大大缩小,规模也迅速发展。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出现了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有不少地方甚至出现了倒退。很多一级医疗机构原本能够开展的诸如自然分娩、阑尾炎手术都不能开展,连病房都没有,而且随着不断扩张的大医院虹吸效应,把医护人才和病人源源不断地虹吸到大医院。在这次疫情期间,大医院的医疗资源被挤兑的时候,一般的医疗活动也因此停摆,比如肾透析的病人一旦停摆就很危险。  分级诊疗模式运行面临的问题和阻力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薄弱、建设不足,建设目标是不仅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慢性病的管理,还要能承担像核酸检测这样的能力,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有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和轻重症分流,轻症救治的作用。基层医生的价值应该得到公平体现,在理想状态下,一个地区内所有的医生,不管其所在的医疗机构大小,医保给其的付费标准都应该是一致的,影响医生薪酬的因素都应该是一致的。影响医生薪酬的因素,应与医院的大小无关,而只与治疗的病种及病人多少等相关,这才是对医生价值的尊重,大医院医生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带教、科研等其它方面,以此来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医生相区别。给予不同等级医院医生以同等报酬,是使基层医疗机构吸引、留住人才,进而使得病人能够有效就医,形成双向转诊、急重分治的重要经济杠杆。  分级诊疗模式在后疫情时代的作用。回顾武汉抗疫的历程,可以发现社区医疗水平的提升和系统的完备,才是应对疫情经济和有效的措施。在新冠肺炎疫情偶尔多点散发的后疫情时代,由于某些大医院因为输入性病例以及病人流动性较大等原因导致的一些科室不能正常接诊的情况下,对于周边的相对较小的医疗机构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包括提供肾透析甚至包括心脑疾病这样一类复杂的医疗服务也可以顺势开展,建立民众对当地医疗的信任,这也是纠正民众凡是生病都往大医院跑的行为的大好时机。  分级诊疗模式,和现行的疫情防控政策是一致的。现阶段疫情防控以村(乡)或小区(街道)小社会单元模式,医疗资源根据疫情需要配备乡村卫生人员,同时上级医疗机构下沉或支持。现阶段而言,维持现行的防控政策和策略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选择,现行疫情防控策略主要具有以下三点意义:可以发现一起扑灭一起,能够大限度地减少人群的感染,减少重症和减少死亡,维护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二是可以避免因发病导致的医疗资源的挤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常就医要求。三是可以大限度缩小疫情的影响区域,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村(乡)或小区(街道),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和分级诊疗模式是一致的,也是分级诊疗模式好的发展时机。  分级诊疗模式的发展方向。  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已经基本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逐渐完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断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在这次新冠疫情后疫情时代,现在新冠病人的筛查、咽拭子检测以及疫苗注射等工作基本都是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完成的,已经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性,正是实现分级诊疗模式的大好时机。  体现网络价值的分级诊疗格局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疗的数量和质量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各种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指南和质量标准的制定,借助智慧医疗管理系统,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可令多学科会诊更高 效,也能通过网络的实时记录来约束医生的诊疗行为。而就此次新冠疫情来说,互联网医疗让民众避免了盲目聚集到大医院而造成的交叉感染,这是分级诊疗模式的一种新形式。  未来的分级诊疗市场也将发生变化。我们可以展望,在发达地区,在一级医疗机构看常见病、多发病,三级医疗机构负责疑难杂症的格局下,二级医疗机构将逐渐减少,医院等级将逐渐淡化。现在国家鼓励有水平、有能力的二级医院创三甲,当三甲医院多过二级医院时,二级医院就处于一种边缘状态,或惨淡经营,或转向专科,或干脆下沉一级医疗机构,所以,将来我国的医疗体系自上而下将是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这样一种组织架构。今后民众的就医习惯也会随着医疗模式的变化而改变,尤其是当签约家庭医生制度落到实处的时候,患者还可以网上求助医生,也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某些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慢性病的治疗,也包括咽拭子采集在内的核酸检测等医疗服务内容。  分级诊疗模式的建立以及发展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借鉴苏联的医疗保障制度经验,依托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了严格的三级分级诊疗体系。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人民群众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大医院向所有患者开放不再受医保限 制,目前,除公费医疗的少部分人群仍有定点医院和固定的转诊渠道外,原有的分级诊疗制度趋向瓦解,患者可随意跨区域选择医疗机构,但这也造成了现行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尚未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不同级别、类别的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不清晰,出现患者向大医院集中、跨区域就诊的现象,曾经造成了分级诊疗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  世界上其它国家分级诊疗模式的特点。国际上分级诊疗制度大致分为以下四种:行政化层级制的苏联分级诊疗制度模式,强制型守门人的英国分级诊疗制度模式,由同一级别政府财政支付医疗费用的模式和自愿型守门人分级诊疗模式。有些国家的医疗分级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他们的特点是社区医生首诊制,社区医生解决不了的疾病,则由社区医生开具证明,再到医院专科进行治疗。  分级诊疗模式的再次强调提出。党的十七大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的要求,为医疗卫生体系和基层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这是新时期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着力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旨在扭转当前不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格局,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围绕城乡协同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依托广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合理配置资源、有效盘活存量、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架构,推动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所做出承诺的实现。分级诊疗制度是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服务模式和就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长远性和系统性的制度。分级诊疗模式的重要作用,基层医生的价值得以体现是实现分级诊疗模式的关键,要恢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断和治疗能力。  2003年SARS以来,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一些前沿性的技术与国际上大差距大大缩小,规模也迅速发展。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出现了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有不少地方甚至出现了倒退。很多一级医疗机构原本能够开展的诸如自然分娩、阑尾炎手术都不能开展,连病房都没有,而且随着不断扩张的大医院虹吸效应,把医护人才和病人源源不断地虹吸到大医院。在这次疫情期间,大医院的医疗资源被挤兑的时候,一般的医疗活动也因此停摆,比如肾透析的病人一旦停摆就很危险。  分级诊疗模式运行面临的问题和阻力。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薄弱、建设不足,建设目标是不仅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慢性病的管理,还要能承担像核酸检测这样的能力,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有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和轻重症分流,轻症救治的作用。基层医生的价值应该得到公平体现,在理想状态下,一个地区内所有的医生,不管其所在的医疗机构大小,医保给其的付费标准都应该是一致的,影响医生薪酬的因素都应该是一致的。影响医生薪酬的因素,应与医院的大小无关,而只与治疗的病种及病人多少等相关,这才是对医生价值的尊重,大医院医生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带教、科研等其它方面,以此来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医生相区别。给予不同等级医院医生以同等报酬,是使基层医疗机构吸引、留住人才,进而使得病人能够有效就医,形成双向转诊、急重分治的重要经济杠杆。  分级诊疗模式在后疫情时代的作用  回顾武汉抗疫的历程,可以发现社区医疗水平的提升和系统的完备,才是应对疫情经济和有效的措施。在新冠肺炎疫情偶尔多点散发的后疫情时代,由于某些大医院因为输入性病例以及病人流动性较大等原因导致的一些科室不能正常接诊的情况下,对于周边的相对较小的医疗机构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包括提供肾透析甚至包括心脑疾病这样一类复杂的医疗服务也可以顺势开展,建立民众对当地医疗的信任,这也是纠正民众凡是生病都往大医院跑的行为的大好时机。  分级诊疗模式,和现行的疫情防控政策是一致的。现阶段疫情防控以村(乡)或小区(街道)小社会单元模式,医疗资源根据疫情需要配备乡村卫生人员,同时上级医疗机构下沉或支持。现阶段而言,维持现行的防控政策和策略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选择,现行疫情防控策略主要具有以下三点意义:可以发现一起扑灭一起,能够大限度地减少人群的感染,减少重症和减少死亡,维护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二是可以避免因发病导致的医疗资源的挤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常就医要求。三是可以大限度缩小疫情的影响区域,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村(乡)或小区(街道),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和分级诊疗模式是一致的,也是分级诊疗模式的发展时机。  分级诊疗模式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已经基本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逐渐完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断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在这次新冠疫情后疫情时代,现在新冠病人的筛查、咽拭子检测以及疫苗注射等工作基本都是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完成的,已经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性,正是实现分级诊疗模式的大好时机。  体现网络价值的分级诊疗格局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疗的数量和质量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各种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指南和质量标准的制定,借助智慧医疗管理系统,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可令多学科会诊更高 效,也能通过网络的实时记录来约束医生的诊疗行为。而就此次新冠疫情来说,互联网医疗让民众避免了盲目聚集到大医院而造成的交叉感染,这是分级诊疗模式的一种新形式。  未来的分级诊疗市场也将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展望,在发达地区,在一级医疗机构看常见病、多发病,三级医疗机构负责疑难杂症的格局下,二级医疗机构将逐渐减少,医院等级将逐渐淡化。现在国家鼓励有水平、有能力的二级医院创三甲,当三甲医院多过二级医院时,二级医院就处于一种边缘状态,或惨淡经营,或转向专科,或干脆下沉一级医疗机构,所以,将来我国的医疗体系自上而下将是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这样一种组织架构。今后民众的就医习惯也会随着医疗模式的变化而改变,尤其是当签约家庭医生制度落到实处的时候,患者还可以网上求助医生,也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某些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慢性病的治疗,也包括咽拭子采集在内的核酸检测等医疗服务内容。
互联网医疗优势凸显 政策助推“互联网+医疗”闭环形成
2024-04-24
145
  近段时间,各地感染人数增加,疫情达到峰值,院内医疗服务压力增大,而在院外,公众购药备药需求快速上涨,线上问诊购药成为不少人替代院内就医的方式,新冠相关线上就医急剧增加。  针对上述情况,2022年12月以来,政策端多次发文,均提到要发挥互联网医疗的作用。政策一出,线上、线下遂即闻令而动。其中,京、粤、渝等多地均通过不同形式充分发挥互联网医院远程接诊、非接触就医等优势,不断充实线上诊疗力量,积极开展线上问诊,完善药品配送机制。与此同时,包括智云健康、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微医等在内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也及时开通了新冠在线咨询或线上发热门诊,上线“新冠购药保障平台”,积极发挥互联网医疗问诊、购药的平台功能。  湘财证券研报指出,在国家政策推动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双重保障下,互联网诊疗得到了迅速发展,此次针对新冠肺炎相关症状的患者采用互联网诊疗方式,相当于放宽了互联网诊疗的范围,是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务实举措,互联网医疗将进一步分担线下医疗机构的压力。  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与医保结算政策亦正在催化。发改委发布《“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互联网+医疗健康”千亿市场有望持续受益。防疫政策逐步优化 多平台开通新冠咨询、购药平台  防疫政策逐步优化后,看病问诊需求激增,医疗资源存在挤兑风险,疫情对于大众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自我医疗服务意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诊疗的优势得以凸显。  政策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分别于12月7日及8日发布了《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及《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12月11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布《关于做好新冠肺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通知》,明确互联网医疗平台可以为出现新冠肺炎相关症状、符合《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的患者,在线开具治疗新冠肺炎相关症状的处方。  需要提及的是,此前互联网诊疗是被限定在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领域。而《通知》指出,互联网医院可在线开具治疗新冠肺炎相关症状的处方。多家研报分析认为,政策利好将进一步推动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互联网医院可线上开具新冠处方,首诊有望破冰。  对于上述《通知》要求,多地也相继跟进,将全科医生、社区医生“搬”上网,先后开展线上问诊,完善药品配送机制。除了线下医疗机构搬上网,互联网医疗平台在疫情之初就已经在远程问诊线上购药等环节发挥作用,此次又再度及时反应。  医疗需求激增,互联网医疗平台承担着分流医疗需求的作用,可进一步缓解近期及未来一段时间各地出现的线下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拥挤状况,能够减轻线下医院的就诊压力,进一步实现跨区域医疗资源调配,进而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为保障感染新冠病毒的市民有药可用,防止购药资源被挤占,多个平台也上线了新冠购药保障平台。以阿里健康为例,12月13日,在石家庄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阿里健康在石家庄试点上线了“新冠购药保障平台”。疫情加速完成市场教育 “互联网+医疗”闭环逐渐形成  市场方面,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互联网医疗得到快速发展,疫情缩短了诊疗线上化市场教育的时间,在多项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互联网医疗渗透率也得到了提升。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疫情对提高在线诊疗渗透率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2020年6月、2021年12月及2022年6月等疫情形势严峻时期,在线医疗用户规模明显提升。另据华安证券数据,互联网医疗由2012年的23.1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71.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2.2%,2023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预期达876.1亿元。  对于行业进一步的发展建设,2022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其中提到,“十三五”期间,全国建成1700多家互联网医院,7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艾瑞咨询报告表示,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医疗始终保持高增长态势,互联网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医药电商、互联网商保、医疗智能硬件等多种场景共同组成“互联网+医疗”的闭环,促进互联网医疗深度融合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院内院外、线上线下,都面临支付端需要打通,全闭环需实现诊疗一体化的问题。而在互联网医疗支付端,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规范化成为行业大势所趋。12月15日,发改委发布《“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方案提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有序推进分时段预约诊疗、电子处方流转、药品网络销售等服务发展,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将为线上购药提供有效导流。本次扩内需纲要为互联网医疗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指引和有力支持,加强互联网诊疗收费的智慧监管,将更多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逐渐构建药品网络销售监管智慧共治格局,促进行业进一步规范成熟。在本次纲要的推动下,“互联网+医保支付”在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前提下,有望进一步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线下社保支付端的优势将会被削弱,互联网公司自带流量优势和技术优势也能够将内在用户转化为医药平台用户,进而能够提升医药电商的市占率。  大量的需求增长让用户真正学会如何去使用互联网医疗,需求激增从某种意义上教会了众多的用户如何去使用互联网医疗,从问诊到开药都逐渐熟悉;另一方面,逐渐构建起的医保支付机制,将会将原先只能集中于线下医院或药店使用的医保互联网化成为可能,通过这次的大规模地市场推广,医保支付的问题一旦被解决,互联网医疗的整体发展将会再上一个台阶。除此之外,互联网具有跨越地域、跨越时间的属性,通过互联网医疗的纽带,能够将一二线城市的医疗资源和大量下沉市场的需求进行有效地对接,真正让医疗服务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地址: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郑东)商都路166号A、B塔楼17楼

电话:0371-60996673

邮箱:jialinyunzhihui@163.com

版权所有 河南伽林云智慧健康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20013820号-4